李常松
平邑县丰阳镇东午门村奎山(又称王山)南麓有一座明代鲁敬王墓,当地俗称“王坟”。此墓封土现高5米,直径8米。墓葬周围原建有陵园,墓前建筑有石砌三孔券型御河桥等。
午门王坟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此时距离明朝灭亡(1644年)仅43年,时间上属明代末期。墓主人鲁敬王系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代孙、一世鲁王鲁荒王朱檀的第九代孙。午门鲁敬王墓从清朝开始就屡遭破坏,先是墓室被盗,接着墓葬陵园被毁,最后因村庄扩建,墓前仅存的一座三孔券型御河桥也在上世纪80年代被拆除。
平邑县博物馆现藏有该墓葬出土的《钦赐鲁敬王妃圹志》一方。墓志青石质,长宽均71厘米,厚13厘米,正面四周饰凤鸟纹,中间框内阴刻有楷书志文14行,共188字。志文全文如下:钦赐鲁敬王妃圹志。/妃程氏,东城兵马副指挥程良琏之女。生于隆庆/六年二月十四日,万历十四年选配鲁恭王之子、/富平王寿曾,/册封为妃。万历十九年闰三月十八日以疾薨,享年/二十岁,无出。讣闻,/上赐祭,命有司营葬如制。/仁圣、慈圣皇太后,/中宫皇后及/公主皆遣祭焉。万历二十五年六月初一日,富平王/寿曾袭封为鲁王,妃程氏追封为鲁王妃。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初六日,合葬于兖州府费县地方奎/山之原。呜呼!妃以贤淑作配宗藩,享有荣贵,夫复/何憾!爰述其概,纳诸幽圹云。
该墓志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版《费县志》已录有志文,说明至迟清光绪年间此墓志已经出土。1984年笔者在平邑城西胡同村一村民家中重新发现,不久将其收入县博物馆保存。有趣的是,仔细对比《费县志》收录的《鲁敬王妃圹志》和胡同村发现的《钦赐鲁敬王妃圹志》原文,发现光绪《费县志》录文中少3个字,其中首行开头少“钦赐”二字,第8行开头少一个“圣”字。志书应以圹志原文为准。至于光绪《费县志》录文缘何少其3字,笔者推测,可能因明清朝代更替后,志文中原明代的“钦赐”、“圣”等语,清光绪《费县志》的编纂者认为不宜直录,系刻意回避所致。
或曰:明代都城先在南京,后迁北京,明初朱元璋及其皇室成员死后葬于南京附近孝陵,永乐以后朱棣及其他明代皇帝及皇室成员先后葬于北京附近的十三陵,丰阳东午门南距南京孝陵、北距北京十三陵均逾千里,为什么鲁敬王墓会建在该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明代封藩说起。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保持其皇室的长远统治,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了落后的分封制,把他的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让他们“夹辅王室”。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就定下了“封建诸王之制”。洪武十一年(1378年)以后陆续派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到封地西安、太原和北平,又封周王朱楸、楚王朱桢、齐王朱榑、谭王朱梓、鲁王朱檀、蜀王朱椿、湘王朱柏分别到开封、武昌、青州、长沙、兖州、成都和荆州,再封肃王朱樱于甘州,庆王朱栴于宁夏,代王朱桂于大同,谷王朱橞于宣府,宁王朱权于大宁。这样,北方重镇和全国著名城邑几乎都在诸藩王的控制之下了。为避免权臣擅权,明太祖还规定诸王有移文朝廷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靖难”之权。这种分封制主观上是为了加强皇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诸王割据的局面。
《明史》载:“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旌、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冕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
按照明朝政府规定,所封诸王都在封地设王府,设置官署,护卫甲士从3000至19000人不等。“凡朝廷调兵,须有御宝文书与王,并有御宝文书与镇守官。镇守官既得御宝文书,又得王令旨,方许发兵。无王令旨,不得发兵。”以上规定,实际上把各地的指挥权,牢牢控制在诸王手里。当时各省的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是掌管全省军、政、监察的三司,论品级最高不过正二品,比起诸侯王来,他们官卑职低,对诸王令旨,自然无法抗拒。府、县官员更是只能唯当地诸王之令是从。
展开全文
朱元璋之所以要把各地军事大权交付诸王之手,主要原因是他对异姓功臣怀有十分疑忌的心理。于是,他在大量杀戮功臣的同时,尽可能地倚重于自己的诸王,使诸王的权力越来越大。尤其封于北平的燕王朱棣,屡次受命出塞巡边,筑城屯田,节制卫所军队和将领,成为拥精兵、辖要地的真正统帅。宁王朱权也“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辖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数令诸王出塞,以善谋称。”朱元璋以为这样以来,他建立的这个封建国家最高统治权,就可以完全掌握在朱姓皇帝手里,传之万世了。
对于朱元璋封藩,早在洪武九年(1376年)山西平遥县训导叶伯巨就曾上书反对,认为朱元璋赋予诸王过大的权力会弱本强枝,对中央集权不利。朱元璋当时对这个建议不仅不予采纳,反而以“离间吾骨肉”的罪名,将叶伯巨逮捕入狱,迫害致死。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的长子、册立的皇太子朱标病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后传皇位于朱标长子、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即位后为加强皇权,下令先逮捕周王朱楠,废为庶人。又以伪造钞币和擅自杀人的罪名,遣使逮捕湘王朱柏,朱柏被迫自焚而死。接着把齐王朱榑诱至京师,废为庶人,加以软禁。对代王朱桂也如法炮制,幽之于大同。由于上述诸王虽有护卫,但多是骄奢淫佚之辈,也确实犯有违法之事,所以朱允炆开始削藩,削之有名,进行得比较顺利。但当他经过一番部署,准备削夺燕王朱棣的权力时,朱棣早有准备。于是,酿成了一场激烈的叔侄争夺皇权的战争。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公开反叛,以“清君侧”的名义,率燕军精锐之师南下,发动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变”。这次内战前后持续了四年,战争的结果是1402年6月燕军攻入南京,建文皇帝朱允炆战败后在宫中自焚而死(一说其化装出城后隐居寺院当了和尚),朱棣凭借实力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第二年改元永乐,并改北平为北京。不久,又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关于明代封藩,《明史》作者评论说:“有明诸藩,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盖矫枉鉴覆,所以杜汉、晋末之大祸,意固善矣。然徒拥虚名,坐糜厚禄,贤才不克自见,知勇无所设施。防闲过峻,法制日增。出城省亲,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藩禁严密,一至于此。当太祖时,宗藩备边,军戎受制,赞仪疏属,且令遍历各国,使通亲亲。然则法纲之繁,起自中叶,岂太祖众建屏藩初计哉!”
洪武中叶,朱元璋以子孙藩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撰20字,规定每个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用五行偏旁,以火、土、金、水、木为序,唯靖江王一支不受此限制。其中规定鲁王府一世鲁王以下行辈字为:肇泰 阳 当 健,观 颐 寿 以 弘,挀 举 希 兼 达,康 庄 遇 本宁。实际上明代鲁王一支仅传十世,前后受封袭的鲁王总共十世十三王。其中第九世三个鲁王,第十世两个鲁王,其余每一世一个鲁王。他们的先后顺序是:鲁荒王朱檀、鲁靖王朱肇军、鲁惠王朱泰堪、鲁庄王朱阳铸、鲁怀王朱当漎、鲁悼王朱健杙、鲁端王朱观定、鲁恭王朱颐坦、鲁敬王朱寿曾、鲁宪王朱寿宏、鲁肃王朱寿镛、鲁王朱以派、鲁王朱以海。鲁王就藩的兖州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置,治所即今兖州,其辖境大致包括今山东济宁市及枣庄市之滕州、临沂市之费县、平邑县地。
根据《明史》和明清以来《山东通志》、《山东省志》、《兖州府志》、《邹县志》、《滕县志》、《费县志》、《平邑县志》、《泗水县志》等有关志书记载,结合已经出土的明代鲁荒王、鲁怀王、鲁悼王及鲁敬王妃墓志铭文,现将十世十三位鲁王的基本情况分述如下:
鲁荒王朱檀,明太祖朱元璋庶十子。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同年四月封鲁王,18岁就藩兖州府。其好文礼士,善诗歌,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太祖深恶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薨,谥曰“荒”,史称鲁荒王。葬于“兖州府邹县东北二十五里之九龙山之阳”,今邹城市尚寨村。1970年春至1971年初,报经上级批准,山东省文物工作者对鲁荒王朱檀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精美文物上千件。其中,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帝王冠冕——鲁荒王朱檀所戴之九旒冕,入选2011年3月揭晓的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该墓出土的鲁荒王生前收藏、使用的唐代制琴名家雷威制作的天风海涛琴和代表明清最高戗金工艺水平的明代戗金云龙朱漆木箱,同时荣获该次评选的特等奖,入选山东省博物馆最具听觉冲击力、最具视觉冲击力、最具故事魅力、最受观众喜爱的四件珍贵文物之中。
(作者系原县史志办公室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